時間:2022-11-08 13:39:2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傳統漆藝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這種思路是從中國傳統建筑中提煉出典型的傳統建筑符號,適當加以變形后運用到現代建筑中來。例如,香山飯店在藝術處理上就提煉并運用了許多中國傳統建筑符號,如正菱形的側窗、壁燈和灰磚裝修;正方形上帶有圓形開洞的樓梯桿柱頂燈、室外平臺欄板燈和路旁地燈;將宮燈加以變形的中餐廳吊燈、中庭座燈和入口庭院柱燈等等。在組織室外墻面灰磚線腳和室內木裝修線腳時則依照了同一墻面劃分模式。這些都使建筑的整體氛圍得到完整統一。之后,香山飯店的幾個典型中國傳統符號常被廣泛應用到許多城市建筑里。當然,也有運用得不當的例子如北京通泰大廈,在現代辦公樓的帶形墻面上刻意作出一個巨大的“斗”這樣一個傳統抽象符號,不但從建筑本身的體量與風格上顯得笨重多余,而且從傳統文化提練上也難以引起國人的共鳴。在提煉傳統符號的建筑師中還有一個傾向便是符號的象征意義,但這種思路也往往因手段的膚淺而尚失意義。如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由黑川紀章與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合作)大做象征文章,以中軸線上的“橋”來象征“友誼之橋”,倒還顯得畫龍點睛,形象也算很美;但是接著又要以劇場象征幼芽,游泳館象征和平就有些牽強附會了;最后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硬要使高層賓館也要有象征意義,于是便將圓形平面加以修改,處理成二十邊形。并等距離地豁開五條一米多寬的墻縫,形成了與梅花、櫻花相似的五片花瓣式的平面。這們做的結果是將一個本應簡潔挺拔的高層建筑弄得瑣碎零亂。結果也不難想象無人能從建成的實物中找出些“梅花”或“櫻花”的味道來。至于以圖像符號形式來模仿中國傳統建筑的作品更是不足取。如蘇州吳宮大酒店,為與古城環境風貌保持一致,建筑風格承襲姑蘇傳統,采取“城墻”與“高臺”相結合的手法,布局為中軸對稱,城臺上點綴了造型各異的亭宇樓閣。雖然看上去屋頂層次還算豐富,可惜了無新意,更由于賓館功能布局的制約而從整體空間上難有古城聚落的神韻??磥磉@種借用中國傳統建筑屋頂符號的“拿來主義”實在是到了強駑之未了。
二、深層的同構
如果能夠超越視覺語言符號的制約,我們的設計天地將會開闊一些。有些建筑師便從中國傳統建筑深層結構中去尋找創作源泉。中國傳統建筑語言的基本形成結構,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與可塑性而具有生命力,可移植于新語系中去組織新詞匯產生新釋意。如上海大劇院,將借鑒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視點落在中國傳統建筑空間這一仍有生命力的層次上。它的平面以“井”型劃分成9個方格,前部設大廳,多階和花園,這一嚴謹的平面有機地組合了主要和次要舞臺,觀眾大廳及公共場所。發揮了中國傳統庭院空間布局的優勢。該建筑在外顯層面上則全部使用現代建筑技術語言:玻璃幕與反曲屋頂。而這些外顯形象又表現了一種水晶宮殿般的紀念性和承接天地萬物的博懷??梢姃仐墝χ袊鴤鹘y建筑符號的再現而追求傳統空間和結構氣質,可以使現代的建筑技術語言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上海商城也是借助這種創作理念而成功的,設計中滲透了一些中國建筑的傳統手法,從建筑布局及細部處理等多個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中國建筑的語言和特征。上海商城的中國味集中表現在其底層的半室外中庭。不同香山飯店傳統符號的堆砌的是,其空間及空間界面更加中國化,點到為止的欄桿、變形的雀替,高聳醒目的紅柱以及點綴其間的水池游廊無不引人發懷古之幽情;而它空間尺度的巨大,水幕、旋梯的設置,現代交通的組織又讓人耳目一新,其營造中國傳統建筑空間及界面的高超手段,著實有振聾發聵之力。深圳市政廳實施方案又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它采用最現代的建造方法和科學技術,但與此同時又繼承中國南方的優秀傳統。沿襲了中國“內庭院”的布局,使這座建筑由若干個庭院組成。尤其是它的屋頂采用曲面網架拱殼,大面積覆蓋其下方的市政廳建筑,屋頂的曲線和暴露的結構構件隱喻著中國傳統的建筑技術,但給人的感覺卻毫不復古的意向。雖說是華夏的精神,但全是最新的科技成就。這種意念被發揮的成熟大器便是下面要論述的上海金茂大廈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三、內質的追求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是中國禮儀文化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因為它既是對死者的羊重與悼念,也是對于生者的一種慰藉.而我們除了要對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了解的背后,還要更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為這種法律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而這種尋根溯源無論是時歷史還是未來,都是一種應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過程和具體的禮儀要求,在回顧古代喪葬儀式的前提下,對于喪葬禮儀背后的法律文化進行剖析。從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們真正所要探尋的價值目標。
1引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觀,他們把養生與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視送死的程度超過了養生。因為有時只要是活著就好,無關質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相應的人們對于徹底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后一次儀式—喪葬儀式就有了較為繁瑣的規定。當然,這些喪葬儀式的背后,也深深隱藏著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
2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
本人長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對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的了解主要是針對于北方。通過本人親身的經驗以及查閱一些資料,中國傳統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有:
小鹼:為尸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于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尸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豐。
停靈:即將尸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于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鹼: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人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播”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以上這些是具體的程序,但是從這些程序中的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一些傳統的法律文化。
3喪葬儀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 1懊孟追遠的儒家孝道觀
孝道觀念是中國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無論貴賤貧富,都深深地受到這種禮教的熏陶和影響。儒家孝道觀十分重視死,把送死看成是盡孝的主要標志之一?!吨杏埂氛f: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缎⒔洝防锩嬲f;“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優,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墩撜Z》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的孝道觀在宗教觀上表現為尊祖,在倫理觀上表現為孝祖,在喪葬觀上表現為厚葬??鬃釉诨卮鸬茏臃t時說: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倫語為政》)。當弟子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久時,孔子批評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貿》)。在喪葬上,孔子雖然不主張厚葬,主張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導的孝道觀,客觀上對后世的厚葬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論訓》曰: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斷氣之前,要由其近親屬親自為其凈身整容,穿上壽衣;在葬禮上,死者的晚輩要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無論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斷了人;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掃墓等活動。
“孝”是一種血緣倫理觀念。先秦儒家認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德本性在喪禮中的外顯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說的:“本謂心也……孝子親喪,痛由心發,故啼號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還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從此岸世界運用到了彼岸世界,喪葬儀式作為孝道在彼岸世界運用的載體,維系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
3. 2禮制下的宗法等級觀念
傳統等級觀念脫胎于奴隸社會,完善于封建社會,反映等級制度,并為思想家所論證、為法律所強化,因而成為一種傳統法律文化。中國古代歷來重視以“禮”為基礎的宗法等級觀念。儒家學說不僅強調外在儀禮的種種規則,而且更為重視其表現的思想和觀念,并且把他們上升到了社會秩序的層次,強調等級觀念。這一點也深深地表現在了喪葬儀式中。其中在喪服上就很有講究。按照《儀禮·喪服》的規定,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紹麻五種,從表面上看,守喪是一個純血緣親情問題,其實五個不同的等級都表現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差異,是等級觀念的體現。比如,喪葬禮儀中反映出男女社會地位的等級差異,據《儀禮·喪服》中記載,兒子給父親服斬衰,為母親只服齊衰,若父親已去世,服齊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為丈夫服斬衰三年,丈夫則只為妻子服齊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別。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西漢時代對各種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墳丘的高低大小有較明確的禮制規定,墳丘禮制趨于完備。
孔子所謂的“禮”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區分貴賤等級,維護社會秩序,是適應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國古代的國家是在戰爭中氏族族長權力的不斷擴大而建立起來的,是一只家國一體的國家制度。相應的國家的各個機構和權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緣關系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者正式通過“孝”來維系宗法血緣的紐帶,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為鞏固“家天下”的統治而服務。
3. 3以“和”為墓礎的法律文化觀念
《論語》上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在喪葬禮儀中也體現出“和”的文化價值觀念主要表現在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諧。喪事的處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行為,它往往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行為。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中,葬禮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間各種儀式中最為隆重,也最為鋪張講究的儀式,喪事不是由幾個人單獨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員的參與,甚至是旁人的幫忙。葬禮是公開性的活動,也是一次社會聚合的機會,通過葬事的處理達到家庭的和諧,家族內的相互了解和和睦,達到了鄰里之間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了對子孫后代的教育。
在網絡時代里,我們會經常看到各類虛擬場景,如虛擬家庭、虛擬戰爭、網絡購物、視頻會話等,甚至出現多種虛擬錢幣的流通。在這一階段里,圖像不再用來表征現實,甚至跟現實無關,圖像符號的傳輸有自己的規律、渠道和模式,且符號交換的目的就是符號本身。圖像在這一領域里已經占據領先地位。
藝術與生活的互文性
藝術生產技術走進“圖像時代”,使得藝術家與藝術、藝術家與觀眾、藝術家與機器之間的關系發生轉變,還產生藝術家自我異化現象。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變得模糊,特別是在網絡時代里,每個消費者也都可以簡易地轉變為生產者,“博客、飛客、微博、微群”等的出現,讓每個人都可以是讀者,也可以成為作家,擁有超越國界的讀者?!熬W絡店鋪、虛擬二手市場”的出現,也讓每個人可以足不出戶而實現便捷的消費,亦可以輕松地成為賣家。這些都節省了資源、經濟成本,還能起到環保效益。在“影像世界”里,人和機器的關系也發生了重大改變?!把輪T在鏡頭前那種陌生的感覺同一個人在鏡子前對自身形象的疏離感基本上是一樣的?!?/p>
此外,影視作品還是剪輯的產物,不帶有敘事的連續性。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是碎片式、斷裂式的。在這種狀態下,演員也成為了藝術的道具,而“在人被機械的再現中,人的自我異化經歷了一種高級的創造性運用?!鼻覚C器和觀眾在藝術家演員的眼里也合二為一了。對此,弗洛姆尖銳地指出:“人創造了種種新的、更好的辦法征服自然,但卻陷入了這種辦法的羅網之中,并最終失卻了賦予這種方法以意義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卻成為自己所創造機器的奴隸。”
本雅明認為,由于藝術作品的影響在大眾生活中日益擴大,作品傳遞的思想意義也得到迅速傳播,因而大眾文化有著建構和強化意識形態的作用。圖像化的藝術作品大量走進大眾生活,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藝術與生活之間構成獨特的“互文”特征。這些圖像文化不僅作為藝術作品而存在,更發揮著巨大的社會功能。面對這個“讀經典少、觀經典多”的時代,文本逐漸邊緣化,純文本閱讀相比超文本閱讀越顯弱勢。
一類是圖文讀物的盛行,如雜志、漫畫、畫冊、操作技術演繹書籍等;另一類則是傳播性公開性強的視覺文本,如電子書籍、影視作品、廣告等。相比而言,文字讀物更能引發讀者的聯想、理性思維以及培養專注的個性;而圖文作品則深入淺出,直觀性、跳躍性強,其信息符號的傳遞速度快捷,且極具視覺審美效應,容易產生視覺,為閱讀的樂趣錦上添花。圖像與文字相得益彰,亦產生“互文性”。視覺藝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許多藝術家也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特別是一些文學家,其寫作是直接為“圖像文本”服務,甚至為特定演員量身定做文藝作品。
后工業時代藝術之悖論演變
后工業時代的藝術呈現著悖論式的發展傾向。一方面它利用了技術復制的強大功能,充分調動資源,擴大大眾的認知范疇,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這項技術又牽制大眾的認知抉擇。大眾在虛擬的藝術海洋中獲得無盡的精神滿足,電影、廣告等后工業技術的產物為盡享視覺盛宴而有著審美疲倦的現代大眾創作了一個簡單繁華的擬像世界,讓現代人沉浸于這個景觀社會中。“審美”是受眾主動觀摩、親身體驗的一種姿態。
而超文本時代下的影視作品等虛擬藝術,卻將大眾與真實的感知對象拉開距離,這就跨越了審美的原初模式,也減少受眾靜觀思慮的機會,從根本上動搖審美活動的基礎。本雅明據此發表自己的觀點:“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性改變了大眾對藝術的關系。最落后的關系,例如對畢加索,激變成了最進步的關系,例如卓別林。”
他認為,繪畫作為手工藝術的產物,凝聚著作家獨具匠心的創意及獨一無二的時空限定,也因而受到大眾的膜拜,散發神秘的光暈。而影像作品則轉向展示價值,其便捷的可復制性消除了原本畫作的宗教崇拜效應。并且,繪畫的欣賞是個體性、私人化的行為,是與藝術品親密接觸、仔細觀摩、斟酌思慮品味的過程;而電影更多展現的是群體性、傳播化的行為,觀眾并不能細品每個畫面細節,無法過于深入觀賞。大眾對于影視的“審美”已經變得浮躁、淺顯,碎片化的模式更帶娛樂價值。一系列視覺符號編碼的變更輸入,帶來的卻是意義的消解,大眾對其意義的認知也僅停留在模糊的能指層面。而在超文本的視覺消費時代里,人們各類真實的審美經驗遭受摧毀。也因而產生更嚴重的社會道德遺患,就如大眾在看到視頻里報道的戰爭、天災、人禍時,表現的不再是震驚、同情或深省,而呈現出習慣、平淡與冷漠。這種精神狀態下的體驗,也僅限于短暫的心靈震撼,但大眾已忘卻了更為重要的人格震撼。
結語
關鍵詞:傳統音樂文化;特征;高職聲樂教學;意義;措施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特征
傳統音樂文化特征主要表現為:首先表現在傳統音樂的體系律制方面,屬于“三律并用”的體制,據相關資料地記載,古琴一般使用的是純律,琵琶和阮一般采用的是平均律,而簽上則采用的是三分的損益律,這三種音樂的律制在長時間中是同時存在的;其次是在傳統音樂的體系中,音階與節拍也有屬于自己十分獨特的特征,音階一般采用五聲性的旋法加以調式音階,律動主要包括了均分律動和非均分的律動這兩種,在結合與不規則的使用中,就形成了具有一定節奏與節拍、整散結合與戲曲中的坐唱念打、緊拉慢唱的方式;最后是在記譜法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記號與符號將曲子的中高低、強弱以及長短等內容表現出來,如其中工尺譜在多次更改之后仍沿用至今,從而使得大量優秀的傳統音樂得以長期的保存與發展。
二、高職聲樂教學中引入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
1、有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傳統音樂因其有著非常深厚的藝術傳統而更多地呈現了人的“心靈狀態”,這種優秀的音樂里滲透了一種區別于其他國度的人文精神,并釀就了溫良醇厚的中華民風。因此,把這樣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一代代音樂人的責任和義務。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中,更重視歐洲音樂文化體系的教學,這對于傳統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沖擊。因此,將傳統音樂文化引入高職聲樂教學課堂,不僅可以提高高職學生傳統音樂方面的感悟能力,也讓高職學生在傳統音樂的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部分民族的風俗人情以及傳統文化,同時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2、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聲樂教學的發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中以前的音樂教育都是以識譜唱歌或是簡單的音樂欣賞為主,聲樂教育并不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生考入大學之前大多只通過集中短期培訓參加藝考。并且高職院校學生因接觸歐洲西洋唱法晚及不習慣西洋風格聲樂作品的音列組合,因此很多學生難以正確掌握古典音樂的精髓,聲樂水平得不到提高,對于聲樂的學習也逐漸喪失信心。如果能將學生從小就習慣聆聽的傳統音樂文化引入到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之中,學生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比如把當地優秀的民歌作品作為教學內容,當地民歌唱法中的精華用于演唱技法訓練,因從小的視聽習慣,學生就更容易學會。
3、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綜合性素質人才。高職院校教學目標就是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一種優秀的音樂文化,因其在歷史的長河里經過反復沖刷卻沒被淹沒反而得以傳承至今,足以說明傳統音樂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是幾千年音樂文化沉淀的精品。同時,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經過一代代中國人民的傳承和不斷改良,不僅音色豐富,其內容也帶有中國某個時期的文化特色。因此,如果能夠將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引入到如今的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之中,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感受到這些文化自帶的魅力,提高音樂的欣賞能力,同時,還能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審美能力以及音樂創作能力。
三、高職院校聲樂教學引入傳統音樂文化的措施
1、重視傳統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老師在聲樂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傳統音樂中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文化,還要注重學生情感上的培養,讓高職學生熱愛中國的傳統音樂,同時也重視中國的傳統音樂。只有學生重視并熱愛,才能主動去學習。我國的傳統音樂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因此,高職院校的聲樂老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分析一個音樂作品之前,先帶領學生對這部音樂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例如作品的來源、創作背景,以及發展背景,學生對這部作品了解的越深入,作品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傳統音樂作品產生了興趣,學起來也就相對容易,聲樂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音樂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情感的表現方式,如果聲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單一古板的進行教學,學生在沉悶的環境下自然不能學好聲樂。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和歷史特色,且包含的內容豐富,因此,高院校的聲樂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傳統音樂這一特色,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例如,高職院校的聲樂老師可以利用當今的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聲樂課堂的教學中播放中國的傳統音樂,比如播放不同中國樂器演奏的同一作品,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音樂的海洋之中,全身心感受我國傳統音樂的魅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的聲樂老師可以通過舉辦表演唱比賽、公開課、課堂音樂會、音非榫熬緄刃問劍豐富課堂的教學模式,加強課堂上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氛圍,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參與者的角色,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與學生一起針對某一個傳統音樂文化作品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只有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傳統音樂文化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傳遞和表達。
3、重視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目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基本的演唱的技能技巧,掌握演繹一定難度聲樂作品的能力,更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聲樂學習之中提高自身的聲樂造詣和音樂素質。因此,高職院校的聲樂老師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在音樂感知力和想象力上的培養,抱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作品的同時提升音樂感知能力。而傳統的音樂文化,則會對學生這方面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同時感知音樂的美,學會在作品中去尋找美、體驗美和發現美。聲樂老師要善于引導,加強學生在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4、提高教師自身的音樂素質。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聲樂老師也應該具有很高且全面的專業素質,如果聲樂老師沒有深厚而全面的音樂素養,也就很難將傳統音樂的精髓傳遞給學生。聲樂教師不光要掌握系統而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該從縱向和橫向上全面掌握我國的傳統音樂,熱愛各地民歌、小調、說唱及戲曲的音樂,學習它們的演唱技巧,熱愛古琴、古箏、二胡、笛蕭、嗩吶等民族器樂的傳情達意方式。因此,學校要重視對聲樂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只有聲樂教師提升了音樂方面的綜合素質,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是以傳統的音樂文化作為基石,而聲樂藝術又是現代音樂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在高職聲樂教學中引入傳統音樂文化,對于促進高職聲樂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璐.淺析如何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職聲樂教學[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7)
[2]熊飛飛.淺析如何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職聲樂教學[J].學子(理論版),2016(19)
論文摘要:漆藝的開始是作為一種實用器物出現,自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發展到現在,在世界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漆藝歷史。漆器的出現,不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同時愉悅我們的精神,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進步?,F代漆藝進入現代空間就需要我們利用傳統的技法,結合新的設計觀念。我們既要使漆藝創作符合當代藝術的特征,使漆藝代藝術格局中的一員,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否則就會喪失漆藝在當代文化格局中的必要性。
漆藝的開始是作為一種實用器物出現,自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發展到現在,在世界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漆藝歷史。本文中"漆"的所指為天然生漆,是漆樹分泌出的樹脂,它不僅抗潮、防腐、耐酸、耐熱,又有誘人的光澤。它不僅可以保護器物,還可以使器物產生美麗多彩的光澤。天然生漆是漆藝的主要材料,它與木、或竹、藤、皮、陶、瓷、金屬、角骨、纖維等結合便形成了不同的漆器。從漆被運用的第一天起,其美麗的光澤就同時賦予特它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使漆藝具有既是物質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雙重價值。實用與審美的統一,也使漆藝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使漆藝向實用與欣賞兩個方面發展。[1]
漆器的出現,不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同時愉悅我們的精神,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進步。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漆液的民族。從新石器時代的朱漆木碗,經歷了楚漢漆文化的繁榮、明清漆文化的盛事。著迷的魅力已經經歷了幾千年而不衰。如今已引起環球的注目于重視,世界漆文化會議議長大西長利先生說:"漆器有它自身獨具的深沉、穩重寬和、優美的情韻。她的令人陶醉、著迷的魅力經歷了幾千年而不衰。如今已引起環球的注目與重視,譽為’東方的神秘’"。[2]從部族的祭祀用器,到王公貴族的專屬用品、文人騷客手中的把玩之物,再到平民百姓家中的日用雜品。中國的漆藝歷經七千多年的燦爛輝煌的歷史,漆器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著一定的位置??墒欠治銎饋恚F代以前的漆藝大都是藝術設計層面上的手工藝。只有到了現代,漆藝這個誕生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的傳統工藝在經歷了種種歷史變遷之后才被看作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現代漆藝已經由一種實用的工藝美術形式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這里的漆藝則包含了兩層含義即"漆工藝"和"漆的藝術"。其中的藝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漆器的實用功能向著審美功能不斷的演化。在這個過渡階段我們很難截然的區別漆的實用和審美功能。通過對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領域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這種經歷了西方工業革命洗禮后的傳統的東方的手工藝的現狀和發展作一透視。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在現代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如何繼續傳延傳統的文脈,同時又有一個新的發展,我們如何找到漆藝的生存方式和增長點。
我國傳統漆藝中的人文精神可說是隨處可見。如:我國湖南、湖北等地的大量考古發現中,出土了大量的戰國、秦漢漆器中,不論造型、裝飾還是工藝都體現出當時的楚文化的印記,幻想與現實交織,充滿著迷離神幻的意境。楚人的意識形態彌漫著奇異的想象和炙熱的感情,"他們認為天與地之間,神鬼與人之間,都有著某種易感而難解的奇特的聯系,認為萬物都同自己一樣有生命、有感情、人死歸天后其靈魂仍在另一個世界衣食作息,監視著他們的行為…"①在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后羿弋射圖》木衣箱,衣箱的蓋面繪有兩幅弋射圖,表現后羿射日的情景。在弋射形象邊緣還有兩條雙首人面蛇,反向互相纏繞,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箱面有蘑菇狀云的一角,漆書20字:"民祀唯房日晨于維興歲之駟所尚若陳琴瑟常和"意思說民間祭祀房宿,也就是祭祀興歲之時(即立春前后)的天駟星,人們希望通過祭祀房星而心想事成,風調雨順。衣箱通體髹黑漆,以朱漆繪飾紋樣,形象夸張、線條舒展、漆色艷麗。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人文文化氛圍濃重的宋代,儒、釋、道合流的趨勢更為明顯,并形成了以"審美與功能的統一"的儒家美學為主體、"頓悟"和"梵我合一"的釋家禪宗審美觀念和以"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并存為特色的審美思想體系。宋代疏簡素淡、生拙含蓄、天然的文人趣味,生動地反映在宋代實用漆器的設計當中。造型簡潔、含蓄、線條曲直微妙、質地純粹、做工精良、色彩淡雅和諧、極少紋飾。體現了一種淡雅的韻味。這種理性審美正是漢文化精髓的體現。
漆器藝術,由新石器時期的樸素單純經歷了夏商周的神秘、莊嚴與獰厲,發展到戰國秦漢的浪漫激情、絢爛艷麗的高峰,再到唐至清代的追求清新、自由的裝飾審美意象。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3]中國傳統漆藝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和當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漆藝發展到現代,審美功能成為現代漆藝創作的重心。傳統的漆藝經典之作給與我們以啟示,在現代漆器設計中,漆藝家如何借助漆藝材質,用漆的特有的語言來表達作者與人、社會、自然的思想情感。通過漆器的造型、更多地掌握人文修養和對歷史文脈地把握,從而使設計實踐融入更多的人文內涵,裝飾等因素構成的形象,來反映當代人的精神風貌,體現人文精神,使漆藝與當代人建立更加緊密地聯系,反映新的時代特征。
我國是發明漆器的國家,漆器的制造歷史已有七千多年。在這七千多年里,歷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漆器精品,同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口傳身授,到了明代著名漆藝家黃成對唐宋以來的漆工藝進行總結著成《髹飾錄》,可以說是中華六千多年髹漆工藝的總結。《髹飾錄》有乾、坤兩集,十八章,186條。從漆器的原材料、工具、設備的準備制造,論及漆器制造的總的方法原則和禁忌,并對漆器具體分類加以描寫工藝過程。共總結了十四門,共479種表現技法。如:純素黑朱者似美玉珊瑚之美,刷絲蓓蕾者有纖細奇妙之美;罩色濃金者有淳樸光瑩之美;描金畫漆者有燦然殊雅之美;填嵌彰髹者有華彩繽然、璀璨選目之美陽識堆起者有清雅妍媚、精巧高雅之美;雕鏤款彩者有圓滑精細、絢艷悅目之美…[4]中國漆器制作的技術難度是其他工藝之首,雖按不同的漆藝品中對漆藝家的技術要求又難易之別,但都學要他們運用漆材的特性和熟練的技術,已達到取勝的目的。
大漆之美,必須通過把握漆性,運用適當的操作技術表達出來。技術難度越高,就越加富有挑戰性,越富有審美觀賞價值。大漆價格昂貴、工藝復雜、對皮膚的致敏給我們帶來許多不便,入漆的顏色有限制,這都是漆藝創作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沒有了,漆的靈魂也就隨之消散,漆的美感也就看不到了,漆藝的價值就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漆器創作"先要服從漆的規律,再求得漆的自由。要敢于戴上漆的腳鐐,又要勇于跳起舞來。"[5]
現代漆藝進入現代空間就需要我們利用傳統的技法,結合新的設計觀念?,F代的漆藝與傳統漆藝由于觀念的變化,在審美標準和制作工藝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差異。傳統漆起比較注重造型的工整、嚴謹、對稱,追求造型的完美,注重實用性,并且進行大量的裝飾。而現代漆器創作,更強調漆器的審美價值,現代漆器作品中器形與裝飾要融會貫通,不可分離,注重裝飾形式與工藝制作的完美結合,打破繪畫與工藝的界限,設計中吸收現代的設計理念,重視材料的本身的肌理,利用漆材料的特性,將各種工藝技法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表現漆所特有的魅力。黑格爾曾經講過:"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我們要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漆器作品,同時又能夠使獨特的東方韻味保存下來。在優雅靜穆的氣息和東方古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拓展,才能更符合漆本身的審美特征和發展路徑。審美文化的客觀標準,要為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社會實踐的具體歷史內容所制定和制約?,F代漆藝的地域性也就是地方的代表性,不同國家、地區由于歷史、文化、工藝的積淀,所出產的漆器便會反映出不同的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漆產地遍布我國許多地區,同時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等差異使不同地區的漆器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比如:福建的脫胎漆器、漆線雕;揚州的點螺工藝、北京的雕漆、山西平遙的推光漆器等,無論是技法、裝飾風格等方面都極具各自的特色。
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是一個富有漆藝傳統的國家,在歷史上日本受到中國傳統哲學和審美觀念的影響,形成了日本人對自然熱愛的理念和對自我情操的獨特表現力。日本人熱衷于對自然力量的膜拜以及對自然形式表現的敬仰。在漆器創作中體現出一種對于質樸和稚拙的崇尚,追求簡潔、尋求微妙的心理感受的審美觀念。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近年來舉辦的中日作品交流展中得到驗證,日本漆藝作品非常強烈的展示了造型上的現代設計意識和內涵上的東方文化精神,同時作品還具有引人入勝的精致。
宗白華在《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提到,我們的先人,"本能的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這獲得的至寶,滲透進我們的現實生活,使我們生活表現禮與樂里,創造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我們又把這旋律裝飾到我們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啟示著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對最現實的器具,賦予崇高的意義、優美的形式,使他們不僅僅是我們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們對語、同我們情思往還的藝術境界。曾經燦爛一時的漆藝,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由于它涉及到材質、人文、技術、地域、觀念等多種因素,以及在轉型過程中的創新等,為漆藝設計提供了多種可能性。漆藝能否在變化了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即延續傳統的文脈,又有新的發展,則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其作為一種藝術媒材,大漆不應只是藝術物化的材料工具,他應是藝術品的有機構成,在用這種傳統的材質創作同時,體會東方藝術傳統的精神。我們既要使漆藝創作符合當代藝術的特征,使漆藝代藝術格局中的一員,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否則就會喪失漆藝在當代文化格局中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漆藝》喬十光,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P3。
[2]世界漆文化會議議長、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大西長利先生在"21世紀漆文化之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3]《包豪斯》[英]弗蘭克·惠特福德著,林鶴譯,三聯書店,2001年版,P168。
[4]《從河姆渡走來-2005中國現代漆藝展論文選》《漆藝復興淺說》,何豪亮著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P196。
[5]《談漆論畫喬十光文集》,喬十光著,人民美術出版社,P68。
[6]《美學》第一卷黑格爾,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P25。
[7]《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24。
[8]《藝境》宗白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第155頁。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74
服裝設計與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總計
153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科學素養、團隊意識以及溝通能力,具備良好的藝術設計修養和較扎實的服裝學科基礎理論,具有傳統造型與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創意設計和成品實現,從事紡織服裝商品企劃、服裝產品設計、消費需求與流行現象分析、設計流程與管理、時尚文化研究及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概論、造型基礎、構成基礎、色彩與圖案基礎、服裝設計表現技法、立體裁剪、服裝材料學、服裝紙樣、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設計程序與方法、服裝市場營銷、時尚攝影、時裝展示與陳列設計、傳統服飾專題創新設計、禮服定制設計、專題設計、男女童裝設計等。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與人文科學素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系統掌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學科前沿及服飾傳統造型與造物相關理念,具有較完善的專業技能、工程素養、服裝產業領域實踐能力和人文科學素養的工程型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構成基礎、服裝CAD、服裝立體裁剪、服裝材料、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工藝、成衣設計、針織產品設計、服裝產品企劃、服裝市場營銷等。
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為文化創意及時尚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修養和服裝專業基礎知識,經過服裝表演系統訓練和實踐,能從事服裝模特、服裝編導與活動策劃、模特經紀管理、模特專業教育、整體造型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表演概論、服裝表演、服裝表演編導、鏡前展示、廣告表演、服裝攝影、舞蹈編導、形象設計、服裝設計基礎、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買手、服裝概論、服裝市場營銷與實踐。
舞蹈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掌握舞蹈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質和技術操作能力,較好的舞蹈創作和改編能力,較強的舞臺表演實踐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組織、排練與協調能力,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能夠在社會文化部門、藝術團體、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舞蹈表演、編創排練與教學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基訓、劇目排練、編舞技法、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身韻、現代舞等。
聯系人:劉怡宏 聯系電話:89626346 郵箱:412321260@qq.com
現代手工藝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工藝美術
本科
145
公共藝術(手工)
本科
18
總計
163
工藝美術專業(共145人)
工藝美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高水平課程群建設專業、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
本專業秉承傳統工藝美術與創新藝術設計融合教學理念,在傳統工藝美術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產教融合、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引領下,依托校內外教研平臺和社會資源,通過實訓實踐、項目工作室、大師進課堂、企業實習基地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能夠掌握工藝美術專業理論知識,了解工藝美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熟悉藝術市場經濟規律、藝術生活消費、時尚動態,具備設計實踐和藝術創作能力,能夠從事現代工藝品設計制作、為工藝美術產業服務的高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
工藝美術專業下設纖維工藝、染織工藝、陶瓷工藝、玻璃工藝、漆器工藝、金屬工藝、首飾工藝等專業方向。
纖維染織設計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纖維染織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纖維染織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纖維染織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白描、歸納水粉、立體構成、中國畫(工筆寫意)、新民藝學、地毯設計、織繡設計、材料實驗、絲網印、手工印染與設計、染織發展史、市場學、印花面料設計、纖維藝術—平面形態、彩印、纖維藝術—空間形態、家紡產品工藝與結構、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陶瓷藝術方向(共26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陶瓷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陶瓷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陶瓷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陶瓷藝術史、陶瓷成型工藝(拉坯)、陶瓷成型工藝(泥條)、動物雕塑、新民藝學、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裝飾、陶瓷成型工藝(翻模、燒成)、陶瓷日用器皿設計與制作、服飾陶藝、陶瓷壁畫、課題創作、現代陶藝創作、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琉璃藝術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玻璃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玻璃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玻璃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玻璃藝術史、玻璃設計表現技法、模具制作、燒成與綜合材料實驗、玻璃后期加工、傳統工藝雕塑、計算機軟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礎、動物雕塑、窯制玻璃課題設計、吹制玻璃課題設計、燈工玻璃、玻璃產品設計、玻璃首飾設計、綜合材料研究、玻璃環境設計、熱熔玻璃、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漆藝藝術方向(共2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漆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漆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漆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漆藝基礎、立體構成、裝飾基礎、漆藝史、漆藝綜合材料研究、寫實漆畫課題創作、漆立體脫胎成型工藝、建筑環境與漆壁畫課題研究、漆器皿課題創作、裝飾漆畫、現代漆家具設計與制作、空間與漆塑課題創作、漆藝產品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首飾藝術方向(共22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首飾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首飾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首飾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材料與工藝基礎、成型工藝、首飾制作工藝、皮雕工藝、鑲嵌工藝、首飾綜合材料、首飾加工、金屬器皿簪花、金屬焊接工藝、腐蝕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首飾展示設計、首飾文化、刻銅工藝、首飾起版工藝、首飾鑄造、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金屬工藝方向(共2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金屬工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泥塑浮雕、材料與工藝基礎、表現技法、設計概論、動物雕塑、成型工藝、徽章設計、電鑄工藝、鐵藝設計、金屬焊接工藝、鍛銅浮雕、鑄造工藝、金屬器皿、人體雕塑、環境雕塑設計、產品設計、腐蝕工藝、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公共藝術(手工)專業(18人)
公共藝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
本專業培養學生從城鎮化空間環境中,以藝術方式表現社會和生活公共性問題。本專業下設公共造型藝術、工藝裝置藝術兩個專業方向。開設課程注重拓展學生對材料綜合利用的思維方式,使其在認識和了解空間環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具備教學、研究以及在室內外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能力,成為能勝任城市文化藝術相關領域工作的實踐型文化藝術人才,以滿足相應的城市環境美化與人文關懷需求。
主要課程:公共藝術概論、形態訓練、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體構成、寫生、裝飾基礎、雕塑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綜合材料1、環境心理學、雕塑形態、園林設計、公共藝術策劃I、金屬裝置工藝、浮雕、數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設計、陶瓷設計、綜合材料2、纖維壁飾、公共藝術策劃II、陶瓷陳設、玻璃環境設計、金屬裝置藝術、藝術實踐
聯系人:李遵 電話:89626366 郵箱:1361967895@qq.com
創新創業學院(淄博陶瓷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
專科
51
總計
???/p>
51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專業 ??疲?1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培養具備雕刻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制作工藝相結合設計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畢業生能夠在產品設計公司、工藝美術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相關設計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產品設計師、雕刻工藝技師等職業,也可以個人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如下表所示:
職業類別
初級崗位
發展崗位
設計類別
助理雕刻設計師
雕刻設計師
助理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設計繪圖員
產品設計師、雕刻設計師
技術類別
初級技師
高級技師
工藝美術師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主要課程:傳統裝飾文化與表現、傳統繪畫技法、雕塑、計算機輔助設計、玻璃內畫技法、玻璃燈工工藝、陶瓷成型工藝、陶瓷釉色裝飾、刻瓷工藝、品牌策略、文創產品設計。
聯系人:楊友森 聯系電話:0533-4126217 郵箱:2298033374@qq.com
應用設計學院分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
專科
33
環境藝術設計
???/p>
34
影視多媒體技術
???/p>
28
總計
95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 ???(3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質、職業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質、健康的體魄、較高的藝術涵養和審美水平,掌握視覺傳播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獨立完成廣告、包裝、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設計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到設計公司、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有關機構從事美工制作、書刊編輯、廣告策劃與設計、包裝整體開發與設計、品牌設計與推廣、新媒體交互設計等職業。
主要課程 :圖形創意、編排設計、樣本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字體設計、圖形創意、書籍設計、攝影、容器造型與紙盒結構、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界面設計、企業形象視覺識別設計、廣告策劃與設計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3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室內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室內設計與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建筑表現公司、房地產公司、室內設計公司、家具設計公司、軟裝設計公司、照明工程及設計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居住空間設計、家具設計、照明設計、軟裝設計、裝飾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圖紙繪制員、三維建筑表現設計師、室內裝潢設計師等職業。
主要課程 :人體工學、室內設計原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建筑構造與測繪、建筑裝飾預算、照明工程設計、家居設計與構造、室內設計專題、室內軟裝與陳設設計、景觀設計、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 ???(28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數碼圖形圖像和新興數字媒體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設計、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影像技術、網頁設計等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電視臺、報社、數字影視制作公司、移動多媒體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網絡媒體制作部門從事平面設計、網絡動畫、紀實攝影、商品攝影、視頻采集與編輯、影視后期特效等職業。
主要課程 :計算機圖形基礎、圖形創意、商業攝影、數碼圖像后期、版式設計、分鏡頭設計、網絡動畫制作、數字音頻、影像風格化設計、攝像基礎與剪輯基礎、平面卡通設計、三維造型、紀錄影像、敘事視頻創作、UI設計、影視特效與合成、品牌與欄目包裝。
Abstract: Lacquer painting,as the basic teaching content in modern China's lacqu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lacquer arts and students' weak lacquer knowledge and further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lacqu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lacquer art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lacquerware and giv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ideas,hoping that it could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our lacquer education.
關鍵詞:高等教育;漆器;教學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lacquerware;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4-0190-01
1對基礎技法的重視
首先,教學中要明確使用天然漆。天然漆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多見,它主要存在并發展于東亞文化圈中,中國漆器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天然漆是綜合性能最好的涂料,非常環保,制成品對人體無損害?,F在各種化學漆充斥漆藝教學,雖然也冠以“漆”名,但和天然漆是兩個不一樣的事物,它的存在就不能理解為傳統漆藝在新時代的發展。恪守材料的純粹性不是保守,而是傳承一種文化。這點在教學中尤為重要。
天然漆工藝要求高,從天然漆入手有利于學生從開始就能受到嚴謹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采用化學涂料的學生對工作環境和工具極不講究,而做天然漆的學生則顯得干凈利落。此外,化學涂料的技法基本都是從天然漆的制作技法中來,所以能使用化學漆不一定會使用天然漆,能使用天然漆的人只要愿意都能很好的使用化學涂料。從這點上講,天然漆是學科之本,教學一定要采用天然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對漆藝學習也很重要。目前中國漆藝教育主要從漆畫入手,由于把漆作為一種繪畫媒材,注重繪畫性,模仿油畫等別的畫種的處理手法,對工具要求不嚴格,忽視學科特點,導致學生不會制作、保養工具,甚至不會正確使用工具。以什么樣的工具對待漆,體現的是東方人的一種處事方式、態度。“工藝性”更多指的是一種做事程序,工藝性不等于僵、板,別的繪畫也講工藝,所以我們教育中不能人為的設定框框。對工具的細微處要交代清楚,比如刮揪兩端為什么要做成鈍角,主要是銳角的話裱布容易進入布孔將布挑起,還有挑起翻轉漆時刮揪不致將漆甩出,這些要對學生講清楚。
當然,制漆,做胎也很重要,其包含了對漆的加工、調灰、刮灰、裱布、 漆、打磨等工藝,每一個程序結束后教師都要嚴格把關,那么,在漆器這個系統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掌握漆自身的性能,如何識別,了解漆操作特性及嚴格的制作方法。漆藝制作工藝是幾千年先人的經驗總結,系統而科學,引導學生體會其原理,才會在以后的實踐中變通,為漆藝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注重學生創作思維的訓練
創造性思維更多是一種啟發性思維,和設計的教學相比,漆器教學有特殊性的一面,漆器的材料和工藝決定了漆器創作離不開這些特點。先人已經為我們創造了許多千文萬華的漆器作品,是我們漆器教學可供借鑒的寶貴財富。但是,時代變化了,審美的不同就要求漆器如何以傳統的材料創造出今天的人所需要的具有時代感的作品,這是漆器教學當前要面對的課題。
年輕的學生剛接觸漆藝,對漆藝并沒有什么成見,所以我要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對漆的感受,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對工藝材料的想象力,不受約束地表現讓自已感動的東西。比如漆藝神秘深邃的空間感,流動的線條,具有生命的別的材料無法代替的光澤,溫潤的觸覺感受,以漆的獨特之美表現自己對漆的認識,對世界的理解,只有將漆的生命和自己的心靈統一,就能在作品中完美地體現漆性,創造出感人的作品。
“如膠似漆”這個詞說明漆具有黏性,這種黏性使得漆能容納多種材料,黏結或依附于器物上,因此漆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天然漆的這種包容性就可以讓學生去探討漆與別的材料結合的可能性,擴大漆藝的表現空間。傳統的漆與陶、竹、紙、金屬、纖維等材料都能很好結合,現代也開發出玻璃鋼,苯板胎型,使漆器胎體成型時間大為縮短,形態表現更為自由。還有漆和玻璃的結合給人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無色的玻璃涼爽、素雅,漆溫暖、富麗,在質感上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在探索漆和多種材質結合的同時,也要在繼承傳統漆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設計觀念和造型觀念,使漆器在當代社會存在無限發展的可能。
3漆器教育要和生活實用結合
天然漆不僅是一種藝術媒材,更重要的是可使用的材料,能夠服務于在當代人的生活。漆器在楚漢、唐、宋、元、明、清都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近代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漆藝發展出現了斷代,致使漆器與人們的生活脫離?,F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斷追求多樣性、個性;民族傳統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這些為漆器走進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漆器教育要以現代家居中高檔的飲食具、燈具、文具、家具等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如屏風就很適合當代家居中的空間分割;裝飾性漆器可以裝飾點綴房間;茶具,咖啡具采用天然漆制作,因漆材料具有輕柔、靚麗、華美而與眾不同;漆制家具手感溫潤,特別具有親和力。漆器還可以環境藝術融合,筆者曾認識一位福州漆藝家為酒店大堂柱子上制作漆壁畫,柱子的圓柱形,他采用傳統脫胎的技法制作完成,這與其說是壁畫,倒不如說是漆器。最后制作完成的漆空間富麗堂皇,很適合酒店氣氛,這就是漆器和環境藝術結合的生動例子。由于天然漆具有耐熱、耐酸、防潮、抗腐的功能,有“涂料之王”之稱,在現代科技產品中也得到了應用,在這方面日本走在我們前面,比如以黑漆的照相機,金箔擦漆的高檔手表,裝飾精美蒔繪的手機已在日本悄然出現。這些說明漆器在生活中有廣闊的空間,有待我們的漆器教育去銜接、開發。
漆器是我們的文化,具有當代感的漆器就一定會為人們所接受,漆器裝扮的生活就會綻放異彩。漆器的歷史和現狀告訴我們,漆器必須為人們的生活服務,在市場中才能展現他的活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市場意識,讓學生制作的作品能符合人們的需要,這要才能產銷良性循環,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從長遠看也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家具 漆藝 髹涂 應用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各個藝術門類都走在世界的前端,漆藝術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中,始終閃耀著燦爛的光芒。漆本身作為一種涂料附著在器物上,在人類社會發展中體現出實用的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漆藝術的髹飾技法更是經常被應用到藝術創作和家具飾品裝飾中。當然漆藝的髹涂技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制作工藝繁多、工序復雜、材料成本高等,所以在繼承傳統漆藝的髹飾技法之外,豐富經濟生活,開辟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嘗試將漆藝的髹飾技法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家具裝飾中,使家具既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又有現代氣息,這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漆被發現的最初形態是在余杭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朱漆木碗,而后在戰國到秦漢的500年間出現了空前的漆文化,漆藝深入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如食器、酒器、家具、建筑、兵器等,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到了宋、元、明、清,漆藝的需求仍然旺盛,大到床、轎、舟、車,小到杯、盤、碟,人們的生活用品仍然和漆有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自古以來就用漆髹飾器物表面。目前,國內家具市場主要銷售的是歐式家具和經過改良的明清家具,然而現代人更追求個性化的家具,如果把漆藝的髹飾技法應用到現代家具中,可以設計出有民族特色、有個性的家具,從而可以滿足人們追求個性化的這一需求。
一、漆藝材料
天然生漆是由漆樹分泌出的汁液,它不僅可以抗潮濕、抗氧化、抗腐蝕,還具有美麗的光澤,能美化器物、保護器物,但它只是一種涂料,不能獨立成器,必須依附某一胎體,而木器資源豐富而且又便于加工,這也是漆和木結緣最普遍最悠久的原因。比如有的木紋肌理十分好看,可以保留這種天然肌理,在表面用天然漆進行擦涂,形成樸素高雅的美。天然漆是棕紅色,藝術表現力有限,需要加入更多的入漆材料來豐富表現手法。漆可以作為粘合劑和調和劑,作為粘合劑的功能,可以在器物表面鑲嵌一些蛋殼、螺鈿、金銀等;作為調和劑,可以調入各種色粉為彩漆,在家具表面用彩漆進行描繪。漆還具有半透明性特點,可以把金銀箔埋在漆里面,而后通過打磨,出現新奇變化、撲朔迷離的魅力。附加材料的應用大大地提升了漆的表現力,這些材質都可以運用到家具裝飾上,在韓國就大量使用螺鈿進行裝飾器物,使得器物表面非常精美,深受民眾喜愛。中國古代的“百寶嵌”,用骨石、百寶鑲嵌,十分華麗。由此可以看出,漆本身這種材質和各種入漆材料,適合對家具表面進行髹涂裝飾,也會被現代人所接受和喜歡。
二、漆木家具的髹飾技法
漆藝的髹飾技法種類眾多,大致可以歸納為描繪、針刻、鑲嵌、彰髹、磨繪等。描繪技法是一種古老的技法,就是在器物表面用精致的線條描繪圖案,特別是其中漆液描繪,在其將干未干時,撒上漆粉或貼箔,這種技法很適合在家具或工藝品上應用。針刻法就是在器物表面用刀具刻劃出線條,而后在劃痕內填充顏色,可以填充金銀或色漆,這種技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筒中就有記載,在現代家具中,這種技法也可以被廣泛采用。鑲嵌法也是古已有之,商周時用綠松石鑲嵌、唐代是金銀平托工藝,到了宋代是螺鈿鑲嵌,當代漆藝是蛋殼鑲嵌,這些鑲嵌技法也豐富了漆木家具的表現語言。彰髹法也叫變涂法,借助于樹葉、稻子、各種豆子或者刷子等工具造成漆表面不平,取得意想不到的變化肌理,這種技法被廣泛使用,很適合漆木家具外表面的裝飾,雖然彰髹法是傳統漆藝的髹涂技法,但具有藝術的特質。磨繪法在當代漆畫創作中應用比較廣泛,但不是很適合漆木家具表面的裝飾。由此可看出,漆藝的工藝技法和現代家具結合,可以為現代居室生活提供高雅清幽、簡潔大方的環境。家具造型和漆藝結合,現代家具本身也可以傳承傳統家具的文化特征,在造型上與漆文化不謀而合。
三、漆木家具裝飾
漆器家具在造型上十分注重和強調使用功能,在注重實用性同時也要注重裝飾性?,F代家具的造型、圖案裝飾以及內在文化內涵,深受中國傳統家具的影響。幾千年的文化影響,使得東方人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標準,所以在家具表面裝飾上,既要注重效果的美觀性和觀賞性,又要講究實用性、藝術性和裝飾性。將髹飾技法應用于家具裝飾時,應該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仿生設計
人類最初創作出的圖形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進行夸張提煉出圖像,這些圖形具有仿生性。人們的生活用品大多都是仿生形態,漆木家具的裝飾圖案也大多數都是仿生形態,它將自然界生物的結構原型轉化成獨特的造型元素或者圖案?,F代漆木家具在造型和圖案裝飾方面都可以運用這些仿生形態,制作出具有個性的現代家具造型,再運用漆藝的各種髹涂技法進行裝飾,創作出個性化的現代家具。
(二)裝飾理念
為了美化家具,需要在家具表面進行裝飾,這就需要考慮細節問題,如裝飾的位置是否符合人視線停留的位置、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是否具有美感,以及裝飾手法能否更好地展現家具的美等。同時,圖案也不能太多,否則會引起繁亂的感覺,對家具造型造成干擾。比如鑲嵌手法是現代家具裝飾中較多運用的手法,但在家具制作時就需要具體考慮使用哪一種材質,在什么位置裝飾等細節的問題。
(三)色彩
色彩是和時代緊密結合的,流行色反映了人的心理狀況和對社會文化價值的認可,對色彩的把握有助于產品的暢銷。所以,在運用髹涂技法裝飾家具時,色彩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結語
漆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充分表現出中國人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渾為一體”,以及追求和諧之美的傳統文化理念。在漆藝的髹飾技法和家具裝飾的結合中,要追求協調、平衡、自然的效果,不要僅僅為了裝飾而裝飾,造成過度裝飾。要以漆文化為先導,融入現代設計思維,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現代特征和個性化的現代家具。
(注:本文為2014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立項“漆藝的髹飾技法在現代家具裝飾中的應用研究”的成果論文,立項編號:2014D017)
參考文獻:
[1]喬十光.漆藝[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2]趙敏婷.傳統漆器設計元素的研究與應用[D].陜西科技大學,2007.
論文摘要:在各種美術思潮的沖擊下,中國漆畫如何正確處理好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怎樣走出誤區,更新觀念,是我們今天要關注的問題。只有觀念上的變化,才能帶來作品上的創新。漆畫之本在于藝術。漆畫應當隨時展而發展,中國漆畫的出路在于不斷創新。
漆畫藝術領域的創新也像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正在受到各種美術新思潮的沖擊。中國漆畫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也呼喚創新。漆畫藝術發展創新的“路”今后應該怎樣走,是當今漆畫藝術家必須冷靜思考,也正在探索的新課題。這關系到中國現代漆畫這門新興的藝術形式能否真正成為一門純藝術,從而被大眾所承認,以及能否迅速融入到當代美術主流的行列之中的關鍵問題。藝術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漆畫應當隨時展而不斷創新,只有沿著中國漆畫的藝術規律創新而行,才能順利向前發展,此外別無出路。
一、 讓漆畫走出誤區
在漆畫的創作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陷入種種誤區之中難以創新。中國漆畫首先必須走出誤區,丟掉“包袱”輕裝上陣,這樣才能走向創新。
誤區一:把裝飾風格與裝飾實用藝術兩個概念相混淆
在漆畫創作中,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裝飾風格就是裝飾工藝品,甚至還有人認為就是裝飾圖案。錯誤的認識產生錯誤的觀念。概念上的混淆會造成理論上的誤區,概念的錯亂會導致方向的迷失。把一些裝飾工藝小品類漆畫的表現形式,錯誤地當作主流創作方向,導致一些缺乏思想內涵、無時代感的“工藝類小品”漆畫出現,影響了漆畫向深層次的發展,使人們在觀念上對漆畫創作理解得簡單化、幼稚化了。
誤區二:輕視工藝或唯技術論
大漆是一種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媒材,漆自身只是漆畫的重要媒材,不是藝術。漆的材質特殊,工藝手法繁復,漆畫的表現技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學習漆工藝技法,是掌握漆畫語言的必要途徑,是為了創造出充滿激情的藝術作品,學以致用。技藝為創作構思服務,工的目的是創造藝。高超的技藝是含在漆畫藝術表現的內容之中的,如果離開表現漆畫藝術的內容、思想內涵,再高超的技術也只是技藝,不是藝術。許多漆畫家往往陷于漆藝技法而不能自拔,這種情況成為阻礙中國漆畫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漆畫是藝術和科學、繪畫和工藝制作相結合的產物。漆畫首先是畫,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藝術,然后才是技術,首先是思想內涵,然后才是制作技巧。漆畫之本在于藝術。
漆畫家一方面必須重視工藝和材料的效果, 另一方面,必須重視漆畫藝術的視覺感染力,漆畫特殊語言所造成的力度感和繪畫的視覺沖擊力,必須強調漆畫的審美價值及藝術性。不能簡單地應用材料、突出材料,也不能濫用材料和過多地應用鑲嵌工藝,給人一種近工藝遠藝術之感。因此,不斷提高工藝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該畫種的繪畫藝術性。
輕視工藝或者唯技術論都是不可取的,兩者都會阻礙現代中國漆畫發展和創新。
二、 漆畫的出路在于創新
漆畫的創新取決于技法的變化與藝術風格的體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漆畫家傾向于在“工藝”的環節中煞費苦心,其結果要么是局部的改良,要么是人為地嫁接其它畫種的技法,難以令人滿意。如只刻意在“工藝中求工藝”的框框中尋找創新,最終會使漆畫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最后又走回到漆藝之中。漆畫的出路在于創新,漆畫的創新應體現在創新方法和表現其藝術內涵的深度上。漆畫的創新除了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官刺激外,還要與觀賞者的心靈溝通,達到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如果離開了這個根本,漆畫藝術的創新也就不存在什么價值了,現代漆畫藝術正是在不斷的創新中求發展。
1. 觀念上的創新
觀念上的改變是一個根本的改變,觀念上的更新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技術的進步會給藝術帶來巨大的沖擊,也會帶來觀念上的沖擊。人們習慣于把文化科學中最新的觀念引用到藝術領域,這種新觀念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的變革和創新。
中國漆畫要隨時展而不斷創新,觀念上的更新比技術上的更新表現得更為強烈,新觀念的產生要比技術的轉變更為重要。一方面,漆畫作者的觀念要隨時展而不斷更新。漆畫藝術家不應該被舊的傳統觀念局限和束縛,而應不斷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擴大漆畫藝術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形成新的藝術語言與藝術觀。另一方面,要敢于解放思想,突破舊有的傳統觀念束縛。在觀念上,確立對漆畫的多元化認識,各種漆畫藝術風格共同發展,并在各自領域里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漆畫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新局面。
2. 語言上的創新
漆畫的語言,就是漆畫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段、表現方法,以及表現的材料、工具等。由于傳統的漆工藝技法已不能滿足新興漆畫的表現需要,現代漆畫在漆畫家們的不斷努力創新下,不斷出現新技法、新工藝,同時不斷地擴展漆畫材料的范圍。由此,逐漸形成現代漆畫在技法、造型、構圖、色彩、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獨特的表現形式,現代漆畫自身的技巧、規律和法則,也就形成了漆畫區別于其它畫種的特色,創立了現代漆畫自身的藝術語言。
漆畫是一個年輕的畫種,它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藝術體系,還處于發展階段。不同畫種所使用的特殊媒材對其藝術語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漆畫材料的使用和漆畫技法掌握,決定了漆畫藝術的特征。漆畫藝術語言的產生是十分具體的,不通過大量的藝術實踐,不付出辛勤勞動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任何純理性的學習都不能代替這種實踐。
掌握和運用漆畫的藝術語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對所采用制作材料的苛求給學習者帶來了相當的困難。掌握和運用漆畫的藝術語言是漆畫家的特殊基本功。但也有一些作品不重視漆畫的語言,不重視技法的修煉,使作品簡單化。有些人不去掌握漆畫的語言,在創作漆畫時,以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畫的觀念和這些畫種的創作方法去創作漆畫,這是不可取的,也抹殺了漆畫未被充分挖掘的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成功的漆畫作品是在藝術表現過程中熟練地、恰如其分地、創造性地運用漆畫的藝術語言。只有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漆畫的語言,才能在漆畫語言上進行創新。
三、漆畫當隨時展
當今社會由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使計算機滲入到各行各業。信息時代、數字化時代、新媒體的出現、新工藝的應用,迅速改變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識標準。在新信息、新知識、新觀念對現代漆畫藝術的沖擊下,也帶來了漆畫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的變化。
中國漆畫是在繼承和發展豐富的傳統漆工藝基礎上,融合現代審美觀念,將漆工藝技法運用到現代漆畫創作之中,所創作的漆畫作品與其它畫種一樣要求作品有一定深度,具有時代特征,反映時代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