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6:08
引言:易發(fā)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文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內容,可隨時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精神確實孕育和促成了西方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經濟,它所包含的科技文明幾乎改變了整個世界,它是引領西方國家走向先進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文化(也包括世界其他各民族文化)莫不從中受到影響和沖擊,并且獲益。西方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一種先進的力量,代表了人類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它絕不是全部。
這種現(xiàn)象(即交互影響)的原因是與兩種文化的不同含蘊有關的。中國文化是龍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西方文化是斯芬克思文化,是個體文化。中國文化著眼于整個社會群體,著重于處于群體中的人的關系。它提倡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也不反對退而求其次,講求修身養(yǎng)性,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它是以多元思想并存為基礎的。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提倡個性,提倡戰(zhàn)斗精神和勇士精神,它以二元的兩極對立為依據(jù)。這兩種文化,各有其文化的精神內核,它們可以相互補充,不能籠統(tǒng)地說誰好誰壞、誰高誰低。
當代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開放的社會,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也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但絕不是一種文化主宰全球。各種文化都必然有自身利弊得失的兩面,也有符合與不符合歷史的兩面。中西文化的交流,就是一個互為補充、交互影響的過程。中國第三次文化轉型,必然要汲取西方文化精髓,以促成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促進現(xiàn)代化的進程,進一步邁向先進的境地。它也必然繼承自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離自身的文化精神,從而求得在平和的心態(tài)中的穩(wěn)進,也得以保持心性的崇高,不離生命的本原,同時也使整個群體祥寧合樂,更加融合一體。中國第三次文化轉型之所以尚處于探索時期,就是因為中國人在文化轉型中的迷失。我們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時,往往會迷失自我,盲目追從。這也導致了當代的一些中國人追求西方文化的表層浮淺的東西,甚至其中的糟粕,而不能得其文化的精髓,也不能發(fā)揚我們自己文化的精髓,因而造成了一種虛浮的表象:西方文化在中國大地大肆盛行,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中國本土文化缺失沒落,大家不知道如何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也不知道如何挽救古典的傳統(tǒng)文化。其實,這只是表象,中西文化真正內在的關系,還是交互影響的。
中國文化的第三次風骨轉型是在20世紀末,也蔓延到21世紀初。以上論述和觀點也可以用來說明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龍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問題。龍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或者可以說,龍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名詞。簡單說,龍文化在21世紀世界文化大融合中,是邊緣而不廢,它在不斷地復興。正如前面對中國文化的闡釋,龍文化體現(xiàn)著群體性、多元性和人文關懷。龍文化與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文化有著一些共通的因素。這是因為,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為中心,都體現(xiàn)了人、人的意志和人的生存狀態(tài)。
在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文化差異沖突是多方面的,筆者簡述比較常見的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表現(xiàn)的是比較明顯的。西方人比較理性,更強調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把理性分析作為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邏輯性。而東方人往往更加感性,東方人的思維模式體現(xiàn)為直覺性,認知事物往往依據(jù)事實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個性發(fā)展,這從西方學校的教學方式中就可發(fā)現(xiàn),他們提倡的是人生價值與自我個性成正比。而東方人更強調群體性,從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就可看出,對人的培養(yǎng)是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fā),尤其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和道德中的奉獻品德。
(二)對隱私的態(tài)度。想必在外語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西方詢問女士年齡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在東方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這就體現(xiàn)出東西方文化中對隱私態(tài)度的差異。東方人隱私觀念不強,極其愿意和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幸福與苦悶。而西方人則極其重視個人隱私,注重營造個人空間,不愿意和別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預。
(三)待客文化。東方人總是大擺筵席,有時甚至會以喝酒的多少來衡量關系的親密程度,在飯桌上,東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夾菜。而西方人強調個人權益,他們絕不會勸友人做其為難的事,更不會相互夾菜或勸酒,而是隨客人意愿而為。
二、面對中西文化差異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幾方面的表現(xiàn),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沖突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那么如何能有效順利的開展跨文化交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我們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傳遞感情,因此他們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時間較長,而東方人卻由于羞澀和禮儀問題不會長時間的直視交際對象,正是因為一些中西方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異,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成功率。
(二)提升語言綜合能力。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光有扎實的外語理論基礎或流利的口語能力都是片面的,要將這兩者相結合。既要了解某門語言的語法知識、語言發(fā)展歷史、語序習慣等加強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提升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作為口語交際的主要方式。
部分初中英語教師對讓初中生學習做翻譯的事情表示不可理解,因為這些英語教師認為要做好英語英語翻譯,需在表達時做到“信、達、雅”,沒有一定的英語功底或文化根基是很難做好翻譯的,那么,怎么能讓英語基礎還不夠扎實的初中生去嘗試做英語翻譯呢?
這些教師必須意識到表達一段話和翻譯一段話是不一樣的。我們在用英語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有時覺得一種表達不妥當,或者太困難,就可能換一種簡單的表達方式,而翻譯出一段語言則不同,它要求翻譯者要精準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且要讓對方能夠明了原文的意思。如果初中生嘗試翻譯一些文字,學生就不能逃避自己知識結構存在的缺陷。
比如以一句學生譯一段中文小說為英語例,書中有一段話說“說曹操、曹操到”。學生感覺到這句話特別不容易翻譯,因為外國人不能理解什么是曹操。可是用一般的指代名詞來表達,又沒有這般鮮明的語句表達效果。學生在仔細分辯文本要表達的意思,且認真地思索以后,使用這句話來表達這個成語的意思:“Whenwetalkaboutthedevil,hewillappear.”。學生認為,外國人不知道誰是曹操,但是外國人知道誰是魔鬼。
如果借用外國人人人都能理解且非常介意的魔鬼為指代名詞,外國人就會明白這個成語的童思。教師引導學生用翻譯的方法使學生正式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讓學生自己檢查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否存在缺陷,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靈活地應用已經學過的英語知識的時候,他們就需要自主地去學習相關的知識。
2.使用交流的方法加深中西文化的溝通
初中英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時,會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的思想會有全部西方化的傾向,學生覺得要學好西方的語言就要了解西方的思想、學習西方的價值觀。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種學習的偏見。Lastvisittoyourcompany,wehaveimpressedonthekitchenselectioninyourshowroom.Theselectionincludesseveralnewandattractivemodelswhichhavebeenimprovedbyaspecialprocess.Andyoualsotoldusatlunchthatyouareabletoreducetheircostduetorecenteconomiesinyourmanufacturingmethods,sotheyarenowlowerthansimilarrangeinthemarket.Wehavesomesampleswhichyousentlastmonthandwouldliketopromoteittous.
西洋繪畫又可以分為:油畫、水粉、水彩、素描等。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幾個畫種,但是他們對繪畫技巧的要求之多、內容之豐富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們要求有光影、明暗、冷暖的變化,然而這些變化又要有度,不能盲目的亂變化。西洋畫最早進入中國是在傳教士來華傳教時開始的,當國人看到西洋繪畫的時候很是驚訝,眾說紛紜。18世紀的官員、批評家、畫家鄒一桂就很好的概括了西洋繪畫的特征,他說:“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繪畫於陰陽遠近,不差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影由寬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墻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這很有力的說明了西洋繪畫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對形體的塑造、光影、明暗、冷暖的要求是相當高的。正是有了這些要求才有了姜紹書的評價“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躍躍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自從利瑪竇來華傳教后,大量的西洋繪畫開始流傳到中國,在我們大力發(fā)展國粹的同時又得以見識到了更多的畫種,也讓我們了解和認識了西洋繪畫。西洋繪畫和中國繪畫相比較,不僅僅是思想的不同,在題材和技法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二、繪畫題材和技法的差異
(一)中國繪畫起初的中國畫在人物畫方面是以記錄為主,主要是記錄王公貴族的生平事跡,還有大的事件和活動。如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記錄唐太宗接見祿東贊時情景的一幅繪畫。在山水畫方面主要是以名山大川為主,或是林間小屋,但都是要有詩情畫意的,讓人有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畫面有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如五代時期荊浩的《匡廬圖》,畫中既有崇山峻嶺、又有林中幽徑,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一種意境感覺。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了傅抱石對繪畫的評價,他說:“西洋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文學的,所以中國畫是抽象的和象征的”。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說明,正是因為是哲學的才會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正是因為是文學的所以才會是那么起伏跌宕,然而又不失精彩。在技法上,中國繪畫有勾、皴、點、染。強調筆法和用墨,設色方面主要是要求隨類賦彩。他們的每一種表現(xiàn)都是不一樣的,而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譬如中國繪畫技法中的用墨,它又分為潑墨、破墨、積墨等,他們在繪畫當中的每一種用法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一種用法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而有時候又要幾種混搭才能使畫面出效果。這就是中國繪畫變幻莫測的地方。
(二)西洋繪畫西洋繪畫最初的題材都是來自于圣經,多數(shù)是關于上帝或天主,因為西洋畫家多數(shù)信教,大多數(shù)是教徒。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愛情的,那是他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西洋繪畫也很講究技法,繪畫時追求構圖的完整、比例、還有透視。繪畫的過程中,講究光影、冷暖。西洋畫家們運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xiàn)西洋繪畫的視覺真實效果,使畫面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正像顧起元在《客座贅語》卷六《利瑪竇》條理中這樣評論了一幅西洋繪畫:“所畫天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曰天母。畫以銅板為登,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與臂手,儼然隱起登上,臉之凹凸處正視與生人不殊”。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西洋繪畫和中國繪畫的差異。然而在中西繪畫的差異里不僅僅是題材和技法的差異,也還有材料等方面的差異。
三、繪畫材料的差異
(1)語匯的不足
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對等的語匯。科技文本中經常會提到有關我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其中很多用語都是獨有的,無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對等的詞匯進行解釋。中醫(yī)中“刮痧”一詞就很典型,西方文化中沒有這個詞,并且西方人也不相信中藥與刮痧就可以治病,這就是“文化不對等”現(xiàn)象的典型體現(xiàn)。因此,只能以最大程度描述其治療過程與使用工具為基礎對其進行翻譯。而面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譯,也只能言不盡義地直譯為five elements (metal、wood、water、fire、earth)。此外,我國所特有的陰陽八卦以及屬相等方面,西方文化中也沒有對應的詞匯可以與之對等。“據(jù)說,曾經美聯(lián)社的一位編輯打電話給一位美籍華裔學者,請教中國‘羊年’的‘羊’該用sheep(綿羊)、goa(t山羊)、還是lamb(羔羊)?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后,只能如實相告‘I’msorry。’。
(2)源語詞語與目的語詞語的不同意義
每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詞匯作為民族之間傳達信息與表達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性。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習慣,不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文化的廣告宣傳的時候,在廣告的內容涉及和廣告商標的設計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性,進行文化內涵的翻譯。
然而,我國也有不少因忽略文化差異而嚴重影響產品外銷的譯例。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尊嚴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在英文文化中,由于《圣經》中將與上帝作對的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在現(xiàn)代英語中,dragon常用來表達“兇暴之徒”的含義。所以,在進行翻譯相關的宣傳內容時,如果根據(jù)dragon的名詞直譯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外國人理解中國文化。在翻譯“以外貿企業(yè)為龍頭”時需要注意“龍頭”的翻譯,譯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此處為了避免歧義巧妙地用火車頭代替了龍頭。再如“白翎”牌鋼筆,在出口時直譯為White Feather,沒有很好的銷量。滯銷的原因是英文中經常用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來表達“臨陣脫逃”的意思。同樣有例子舉出,有一男女內衣商標為“紫羅蘭”,竟然將其譯為“Pansy”。“Pansy”不僅有“三色紫羅蘭”的含義,也指“女性化的男子”。這樣商標的產品怎有好的銷路。不僅廣告宣傳過程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失誤,旅游景點的翻譯中也容易引起誤會。如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清明上河園”,曾有人將其譯為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仔細分析就發(fā)現(xiàn)這一翻譯會讓別人產生錯誤的理解,因為“up the river”是一個俚語,指“坐監(jiān)獄”,而不是“上河”的意思。在美國硅谷地區(qū)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現(xiàn)在依據(jù)日常表達——“What’s your space?”,其中“space”是指“謀生的手段”,而不能將其譯為“空間”、“宇宙”。再如,在祝酒詞中表達對蘇格蘭人民祝福時,如果將“為了中國和英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而干杯”譯為“I wish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會讓蘇格蘭人在情感上感覺不適應,而將“English”改為“British”就會避免誤會。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看來,我們可知出口商品的銷量與品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品牌名稱的制約,由此可見商標名稱翻譯的重要性。因此,在為出口商品設計廣告與翻譯商標時,要充分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與文化背景,避免由于跨文化意識不強引起的語用失誤,特別是在源語中代表祝福的詞在目的語中卻恰恰相反。
二、總結——譯者的任務
(一)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人們所處地域不同,文化也會有差異,每個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qū)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多方面的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翻譯過程中對某些詞匯的理解大相徑庭。中西方對“狗”(dog)這一詞語的理解則最為突出。西方把狗看做是最忠誠的朋友、最忠實的伴侶,有關狗的習語也大都是褒義的。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得意時。)而在漢語中,狗是一種相對來說較為低級的動物。“狗”這一詞條往往作為貶義詞來用,那些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大多表達了貶義。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狼心狗肺、雞飛狗跳等。另外,中西方在生活習慣方面也大不相同。就餐點而言,西方人喜歡面包加牛奶,而東方人喜歡米飯。在翻譯成漢語時,帶有“bread”的詞組完全失去了“面包”之意。例如:“breadandwater”譯為“粗茶淡飯”。再如:“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意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在日常翻譯工作中,譯者要尤為注意此類風俗習慣的差異,否則會產生很多翻譯曲解,甚至是錯誤的譯文。
(二)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也會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內在的文化差異。西方人的語言表達比較抽象是因為西方的思維方式重視抽象思維。而漢語則比較具體,這是因為中國人在語言上重意合。例如,在Thereisawhitebirdbetweenthegreenoftheforest中,“green”是典型的抽象詞,它是用抽象的表示顏色詞語來形容具體的森林的植被樣態(tài)。所以譯為“翠綠的森林中”比較合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研究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然后用符合各自思維方式的語言將原文作者的意思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
(三)生存環(huán)境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航海業(yè)在英國十分發(fā)達,一度領先于世界。他們通過航海認識了世界,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生活中有許多習語源自航海業(yè)。如allatsea(不知所措),drunkasasailor(爛醉如泥)。漢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亞歐大陸,人們的生活和土地密切相關。用“揮金如土”來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則是“spendmoneylikewater”。可見,英漢兩個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他們觀察事物,反映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譯切忌照詞典上的詞義逐詞逐句對譯,不合習慣的詞使會使信息出差錯或覺得美中不足。(四)宗教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也都有不同的,翻譯時把宗教差異因素考慮進去是很有必要的。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因而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的說法。在中國,人們多信仰佛教,這使得在漢語中涉及到宗教的詞匯多與佛教有關。比如借花獻佛、菩薩、佛祖、玉帝等。所以在翻譯含有宗教的句段時就要特別注意,以免引發(fā)錯譯、漏譯,而使翻譯失去了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中西譯論的相異性
中國強調人對事物的往往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領悟;而起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西方思想哲學傳統(tǒng),則強調人的理性思維,強調人對于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應當、同時也能夠作出理性的認識,并能予以形式上的解釋。
三、中英句法的差異
英語句子常常由好幾個從句和復句構成,將不同的主體粘連到一個長句中,即化零為整。但是漢語句子通常不長,鄰近的句子之間通過不同的主體分開,也就是化整為零。例如:“Thehuntforthepumabeganinasmallvillagewhereawomanpickingblackberriessaw“alargecat”onlyfiveyardsawayfromher.”(L.G.Alexander,1997)在這句話中有好幾個主體,第一層面:“huntforthepuma”beganina“village”,“awoman”saw“alargecat”第二層面:The“woman”livesinthe“village”.通過“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兩個層面的句子連在了一起,第二個層面成為修飾語。如果不調整結構直接按照這個復雜結構翻譯的話,中文譯文是這樣的:“對美洲獅的搜尋在一個某采摘黑莓的婦女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的小鄉(xiāng)村開始。”不用說,這個版本對中文讀者來說很費解,他們更希望看到化整為零的句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jù)目標語言對源語言句子的結構進行解構,更合適的譯文應該是:“對美洲獅的搜尋從一個小村莊開始。那里的一位婦女在采摘黑莓時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
四、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差異
(一)中餐體現(xiàn)和諧的飲食觀念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蘭州牛肉拉面是蘭州的著名風味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蘭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一樣。始于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的蘭州牛肉拉面,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學成的系東鄉(xiāng)族馬七六帶入蘭州的,后經后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統(tǒng)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在其后兩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以面質精細、肉爛湯鮮的一碗面享譽天下,蜚聲中外,讓全國各地的人民了解了蘭州牛肉拉面,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被譽為“中華第一面”,成為餐飲業(yè)的一束奇葩。中國哲學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最主要的體現(xiàn)是宏觀、直觀、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講的這種飲食觀與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調和是中國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調和出一種美味使人們在用餐時所向往的,這種調和所講究的就是適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這也就是說明了中國哲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
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西方人講究的是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等等其他的營養(yǎng)品,最重要的是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哲學的特點是形而上學,而西方的這一哲學體系同他們的飲食觀念是相適應,食物之理味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食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他們之間相互連貫,便結成形而上學哲學。肯德基炸雞,全世界的肯德基炸雞幾乎都是一個味,包括他們的產品包裝、用餐環(huán)境的裝修以及服務員的穿衣幾乎都是一樣的。肯德基炸雞油的溫度、時間以及每次放置幾塊,這些都是機器設置好以及嚴格要求的,我們只需要嚴格遵守以規(guī)范行事,這是為什么全世界的肯德基都是一個味道的原因。另外,配料的預備、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這些都是規(guī)范化的烹調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飲食差異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以“和”與“合”為最美妙的境界。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的體現(xiàn)就是和諧,同樣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也滲透著和諧。在烹飪中“,和合”的思想體現(xiàn)為“五味調和”,就是說,烹制食物時,“五味調和”的基礎是保留原味的自然之味,而指導這一調和就要陰陽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共享”的方式是中國人請客吃飯所采取的,大家喜歡圍聚一席,共享良辰美景,共品桌上佳肴,這種集體主義思想大概源于“飲食所以合歡也”,強調一個“合”字。強調個人主義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個人價值觀,個人價值觀與尊嚴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個體的特征與差異極其注重,這種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取向也必然體現(xiàn)在西方飲食上。西餐中除少數(shù)湯菜,如肯德基里面的蔬菜鮮蔬芙蓉湯,是一碗里面是多種素菜原料集中在一起熬制而成之外,正餐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及時有搭配也是在盤中進行。例如,肯德基里面的“黃金咖喱豬扒飯”,就是一個盒子里面下面放一勺米飯,米飯上面的一邊是豬扒,而另一邊則是煮青豆,加兩片番茄即可。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涇渭分明。“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都在以上體現(xiàn)出來。另外,西方人請客吃飯一分餐制奉行。首先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點什么,各點各的菜,按照自己的用餐習慣隨意添加調料,彼此互不影響,連極小的孩子都有專門的高凳子,自己的一份菜,一套餐具,這也表現(xiàn)了西方對個性得尊重。
三、結束語
(一)注重“個人英雄主義”角色融入影片
好萊塢電影針對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懷抱的對于英雄形象的強烈幻想,而在影片中故意虛構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來吸引、打動觀眾。在這方面好萊塢電影做得完美至極。這種英雄主義的精神表現(xiàn)在電影中,便是我們常在美國大片看到的個個充滿頑強斗志的“孤膽英雄”。比如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超人》《鋼鐵俠》《功夫熊貓》等影片中,不少主角就是具有“個人主義”精神的英雄人物。
(二)劇情注重以“人性化”作為思想主題
敘事風格非常注重服務于劇情發(fā)展與主要人物的展現(xiàn)過程。通常是利用主角的心理描述把人性中最好的、最完美的、最積極的方面表現(xiàn)給觀眾,使觀眾從主角身上受到鼓舞,受到振奮。把主角看作學習的榜樣,比如大家熟悉的《阿甘正傳》就是這種表現(xiàn)“人性化”主題的代表影片之一。
(三)注重故事的完整以及人情世故的錘煉
影片常常通過這種表現(xiàn)方式來勾起觀眾的情感,觸動他們的神經,來達到使觀眾普遍認同的目的。比如著名影片《亂世佳人》,整個故事體現(xiàn)女主角為了保護家園、照顧家人而表現(xiàn)出的勇敢獨立、堅強、樂觀等品質,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人性與人情仍是好萊塢電影進行不同價值觀文化觀傳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證好萊塢電影票房不衰的重要法寶之一。
(四)注重整合、利用他國電影資源
好萊塢電影常采用他國故事或題材來進行翻拍、改編、重創(chuàng)等,這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了。全球各洲各國的故事他都可以信手拈來,不過無論是什么國家的題材與故事,好萊塢都不會改變美國人的思想,以及美國的電影文化價值觀對其的滲透。
二、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價值觀
好萊塢電影文化價值觀,宣導著電影文化某種特性,迎合著觀眾對電影文化的喜好,反映某個地域的文化價值觀,能夠協(xié)調各種文化價值觀的矛盾,同時又能使不同地域文化價值觀轉變成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觀眾所能接受的價值觀。
(一)注重個性,提倡自強不息、自我奮斗的精神
在美國自強不息、獨立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太多了,無論從白手起家的卡內基,還是出身貧寒的林肯,他們的成功都是美國普通百姓學習的楷模、追求的典范。個人奮斗的前提,不依靠家人、親戚的幫助,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最終成功。
(二)喜歡表現(xiàn)美國清教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價值觀
比如在《花木蘭2》中,好萊塢的制作人改編了原著,虛構了花木蘭護送三位公主去羌國聯(lián)姻的故事,通過花木蘭帶有女權意識的頑強抵抗,三位公主最后沒有與羌國完婚而是自作主張嫁給了心上人,花木蘭最終也嫁給救她的少尉李翔。在美國人的愛情觀下,為了國家安全的聯(lián)姻也無法超越個人追求真愛的愛情故事。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個人主義文化價值。
(三)注重普世的文化價值觀
好萊塢電影不但體現(xiàn)西方的價值觀,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普世的價值觀。普世價值觀與人性本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主要能與人的內心最深處的那股欲望相吻合,故能吸引廣大的影迷掏錢進電影院看電影。普世文化價值對票房很有號召力,這也是好萊塢電影能在全球電影市場經久不衰的另一法寶。
三、好萊塢電影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一)電影主角聚焦存在差異
好萊塢電影里主角通常成為偉大英雄的道路曲折而又艱難,肉體與精神情感往往都充滿失敗感與滄桑感。而中國電影里的主角雖然也有很多是充滿英雄色彩,但他往往天生就是“偉大的英雄”,他們的精神與身體常常較穩(wěn)定,很少會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變化而變化。中國著名導演夏偉曾對中美兩國電影的英雄有過非常形象的概括:“美國英雄是主動尋找麻煩,而中國英雄則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美國英雄主義就是指正義與邪惡作斗爭,最終正義的英雄獲得勝利,贏得大家的尊重與敬仰。比如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就屬此類,這與中國的武俠精神就大不相同了。中國武俠精神是忠、孝、仁、義等儒家思想觀念。在中國文化中,對俠義之士的崇拜主要是因為他們有著常人沒有的高尚品德與俠義精神,并不是如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人們是因為英雄有超強的能力才對他崇拜。
(二)電影主題的差異
美國著名導演巴拉茲曾說過:“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影片制作者在著手改編時,就會把原著僅僅當成是未加工的素材,從自己的藝術形式的特殊角度來對這段未經加工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觀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已具有的形式。”下面以美國好萊塢拍攝中國古典題材《花木蘭》系列為例來說明。
1.影片在主題上消除了中國“忠、孝”等儒家思想,加入了“自我實現(xiàn)”與“追求解放”的西方價值觀
《花木蘭》原著中的花木蘭是因為父親老了,家里又沒有兄弟,只好自己女扮男裝去參軍保家衛(wèi)國。可是好萊塢大導演為了贏得美國觀眾的喜好,竟然把這節(jié)內容改成了在花木蘭女兒身暴露被遺棄在雪山之后,加了一段證明自己確實有能力的獨白。這就徹底把原著中以“忠、孝”為主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改變成了美國的“尋找自我”的主題價值觀。
2.影片的愛情觀也有很大的差異
在《花木蘭2》里,編劇重新虛構了一個美國版的花木蘭護送三位公主去羌國完婚的故事,通過花木蘭強烈的反抗精神,讓三位公主沒有與羌國完婚而是嫁給自己心儀的對象,花木蘭也嫁給自己心愛的人李翔。這部影片雖然使用了中國歷史人物,但影片主題卻沒有一點點中國文化的內涵。中國傳統(tǒng)的愛情觀不可能舍棄國家安全不顧———只有西方人才會把個人的愛情置于國家安全之上。
(三)關于情感表達的差異
情感表達差異比較大的好萊塢大片,筆者認為《無間道》可算其中之一。《無間道》最早是由香港拍的,后來美國導演馬丁西科塞斯看中劇本拿到美國去翻拍了,英文名叫《Departed》(以下簡稱美版《無間道》)。由于好萊塢電影長期受西方宗教觀的影響,認為人天生就是罪惡的,背負著“原罪”,故在美版《無間道》中,到處是打打殺殺,遍地充滿血腥與暴力,幾乎所有的人都在黑暗、骯臟的地方生存與發(fā)展。而與中國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文化思想完全相反。美版《無間道》主要是以情節(jié)架構把劇中人物情感凸顯出來,依靠劇中人物情緒爆發(fā),或情緒發(fā)泄來推動劇情發(fā)展以吸引觀眾,與港版《無間道》注重編織精彩故事情節(jié)推動劇情發(fā)展以吸引觀眾存在很大差別。
(四)關于自由與民主的差異
1995年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勇士的心》,影片主要講述出身低等的主角華萊士,他是一位一心向往自由、民主、獨立,而不折不扣的英雄,不過最后還是在戰(zhàn)爭中犧牲了。使筆者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也曾拍過一部名為《英雄》的大片,其主要故事是講述荊軻刺秦始皇。這兩部影片都塑造了一個英雄,英雄的最終結果也一樣,都死了,但死的意義就大不一樣。《勇士的心》中華萊士的死是雖死猶榮,而《英雄》中的荊軻、無名等人的死是愚昧的死。這就是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表現(xiàn)出來差異的另一方面。
四、結語
在翻譯中,人們不僅需要注意詞的準確性,而且要了解詞的內涵意思,而詞的內涵意思又是其所承載的文化所決定的。因此如果不了解目標語言的文化,就有可能在翻譯中造成理解錯誤或者語用失誤。例如在美國的大街上可以偶爾看到一輛紅色或者黑色的小汽車上面噴涂著“Iamyellow”的句子。如果直譯過來就是“我是黃色的”。而這樣的翻譯通常讓中國人很困惑,在中國人眼里,說一個人是黃色的代表其低俗與下流。其實美國文化中出租車通常是黃色的,因此yellow通常有出租車的意思。因此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這是出租車”。又如美國文化中涉及到狗的成語很多,狗在美國文化中被視為是人的忠實的朋友,因此涉及到狗的成語一般是褒義的,如aluckydog(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Giveadogabadnameandhanghim.(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等等,而狗在中國人眼里一般含有貶義,如走狗、狗仗人勢、狂犬吠日等等。又如中國人常說“懼內”為“氣管炎”(諧音“妻管嚴”),因此中國開玩笑中的“他有氣管炎”如果翻譯成“Hesuffersfromtracheitis.”在外國人眼里一點也不好笑,外國人會疑惑的問:“Sowhat?Whyareyoulaughingsohardwhenheissufferingfromtracheitis?”這顯然是一種翻譯的語用失誤。如果翻譯成“Heisanobedienthusband.”雖然可以基本表達意思,但是丟失了原話的幽默。因此如果翻譯成“Heisahenpeckedman.”則會在效果上更加惟妙惟肖。
二、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即人們思考和認識外界事物的方式,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由于歐美和中國所處地區(qū)環(huán)境不同,因此而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條件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了該語言所特有的思維方式。一般說來,西方人比較重視抽象思維。英語在表達思想時,邏輯嚴謹,由主到次。如英語句子通常先給出主要信息,然后再介紹輔助信息,如時間、地點等等。而漢語言則是散點思維,表達按照多種關系排列,如時間順序,因果關系等等。同樣,英語重視形式邏輯,即形和,在表達時使用各種形式連接詞以表示其連接關系;而漢語恰好相反,“漢語句法結構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結合多依靠語義的的貫通、語境的映襯,而少用連接詞語”。②例如,“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翻譯過來為“IfIhadknownitwouldcometothis,Iwouldhaveacteddifferently.”。上面的漢語句子是由兩個分句構成的而沒有連接詞,但是從邏輯上是從屬關系,因此表達意思簡潔明了。而翻譯成英語時則使用連接詞來表達條件和結果的邏輯關系,這符合英語的形和的特點。
三、宗教與歷史差異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西方人的普遍信仰是上帝;而中國人則信仰佛教,關于佛教的典故很多。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果從字面意思上去翻譯成英語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西方人對于佛教和和尚比較陌生,弄不懂為啥三個和尚就沒水吃了。因此可以翻譯成“Oneboy’s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這樣就形神兼?zhèn)淞恕S秩鐫h語中的成語“一敗涂地”翻譯成英語就比較困難,而巧妙借用英語中的典故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譯過來為“meetone’sWaterloo”,知道西方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法國的拿破侖曾經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一敗涂地,從此一蹶不振,因此用這個短語可以形神兼?zhèn)涞谋磉_漢語的意思,也容易被歐美人接受。又如浙江蘭溪的一個濟公紀念館的介紹中,中文為:“濟公劫富濟貧,深受窮苦人民愛戴”,翻譯過來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翻譯中將濟公比作歐美人熟知的劫富濟貧的盜俠羅賓漢,這樣不需要費力地解釋也可以讓歐美人對濟公有了很深刻的印象,留給西方人以親切感和熟悉感。
四、結束語